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螢幕擷取畫面 2024 06 18 133110

停止「讀英文」,不讀書也能學好英文的方法!

很多人對學習有著刻板印象,認為一定要坐在書桌前或是圖書館裡,非常刻苦認真地念書。當我們用輕鬆快樂的方式學習時,反而會感到有罪惡感!認為自己不是在學習而是在玩樂。其實這樣的觀念與事實恰恰相反!創造快樂的學習體驗會讓學習效果提升。這篇文章將提到三個重要的語言學習觀念,打破大眾認為學英文等於埋頭苦讀英文的刻板印象!

讀英文,苦惱

觀念一:學習語言重要的是acquisition,而不是study

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學英文,我們背誦很多單字、文法,考大大小小的試。然而,當真的需要與外國人交流時,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口。這讓我們懷疑自己是否不夠認真,於是又回去背更多單字和更難的文法,但效果並不顯著。這是因為我們都在study(學習),而非acquisition(習得)。

那麼acquisition與study有何不同呢?acquisition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,通常是指在某種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,就像孩子學習母語一樣,不需要刻意的文法教學或背誦。

而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過程,其實都是study,即有意識、刻意的學習,包括背誦文法規則、單字,並用考試來測試知識。

為什麼study會效果不佳呢?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學中文的經歷。我們從小學中文時,並沒有特意學習文法,而是先會說中文,然後才學習文法和寫作技巧。反觀我們學英文時,卻是在還不會說英文時就開始學習文法。

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,把這種學習方式比做打籃球。如果你想打好籃球,最快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際到球場上打球,而不是買一本籃球規則書來研讀每一項規則。學英文也是如此,一直專注於文法規則,卻不去實際使用,就像只讀籃球規則而不實際打球,即使讀了十年,能夠回答籃球規則的每一個考題,卻永遠無法真正掌握籃球的精隨。

觀念二:comprehensible input 可理解的輸入

既然study的效果不彰,那要如何有效地學習?這時候就要提到由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重要概念:comprehensible input(可理解的輸入)。簡單來說,我們在學習時,需要挑選至少能夠理解70%的學習素材,這樣才能通過上下文學習新的知識。

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的話,可以參考讀物Oxford Graded Readers,它依照CEFR語言能力標準劃分不同素材,選擇比自身程度+1級的內容即可,比如你的程度落在B1,就選擇B2的內容。

透過上下文學習的概念,也類似之前提過的沉浸式學習看電影學英文,總之挑選適配的素材和環境是語言學習進步的關鍵。

觀念三: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境濾網假說

同樣由Stephen Krashen提出的情境濾網假說認為,當我們感到焦慮、緊張或害怕被懲罰時,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,反之當學習時的心情越輕鬆,學習的效果越好。因此,我們應該挑選自己有興趣的內容、感到放鬆的方式來學習,擺脫「學習一定要辛苦」的刻板印象。

很多學員問我,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是否需要查單字?我的建議是,如果你正在準備考試,那麼背單字是必要的。但如果你將學習語言視為一場馬拉松,那麼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是被激發的好奇心來查單字。例如,當閱讀時遇到一個反覆出現的詞語,讓你對它的意思很好奇,那麼這時候查單字就非常有意義。即便你完全不查單字,只要選擇可理解70%到90%的學習素材,那你依然可以透過上下文語意推敲學到新知識。

用英文練習常說的句子

除了挑選適當素材利用上下文學習,並調整看待英文學習的心態,我還建議你多練習日常的英文表達,用英文說出你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說的話。

我們日常用語通常不會太困難,並且相當固定。例如,當你問朋友「等一下要吃什麼?」時,可以在心中默想這句話用英文怎麼說。每天練習2、3句,堅持一年,就能達到對話流暢(conversational fluency)的程度。

或許你會覺得一年的時間很漫長,但相較於過去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時間,用study的方式學習英文,但仍然效果不佳,改採用這種方式其實是非常高效的。

結論:放下對於學習英文的刻板印象

不讀書不等於不需要投入時間精力,重點是我們要放下對於學習的刻板印象,學習不僅僅是在書海裡刻苦用功,更可以是生動有趣、輕鬆愉快的過程。試試不同的語言學習方法,或許你會發現自己進步得更快,並且更享受這個過程。

如果你也想享受學習英文

請一定要試試這些方法

因為

You Only Live Once